今天是:2020年5月8日

关于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本站

2020-07-28 11:17:10

县政协教科卫体委

 

为全面了解我县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建设情况,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7月3日,县政协副主席李锦荣率队赴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一行紧紧围绕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建设现状。自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以来,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切实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以科学防范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为落脚点,推动卫生应急依法管理,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多方协作和社会参与的符合我县县情的卫生应急体系。一是卫生应急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完善。进一步发挥政府领导、卫健委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作用,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应急措施联动,提升事件应对和处置效能。二是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不断健全。县卫健委和医疗卫生单位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落实卫生应急工作责任制,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负责本辖区和本单位卫生应急工作。县卫健委、县疾控中心成立卫生应急办公室,明确专职人员和岗位职责,做到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职责。三是卫生应急预案管理不断规范。遵循“风险管理”的理念,规范预案编制流程,实行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根据形势任务变化要求,及时制订和更新各类应急预案。医疗卫生机构均结合本单位职责和风险评估结果,以实用为目的、实战为基础,编订机构内部卫生应急预案、工作方案,并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评估,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四是卫生应急专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广泛吸纳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充实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库,建立完善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五是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依托县疾控中心,已建成覆盖延伸至县乡医疗卫生单位现行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共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传染病疫情等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监测系统信息。定期开展日常风险评估,及时开展专题风险评估,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六是卫生应急检测能力不断提高。县疾控中心检验大楼已建成并交付使用,实验室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二级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1个,在建PCR二级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1个,县医院、县中医院已建成PCR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并投入使用。

二、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建设的短板与不足。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应对这次新冠疫情过程中,也暴露出我县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卫生应急体系方面仍然存在着短板和不足。

(一)疾控体系运行机制有待健全习总书记指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应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主导作用未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工作方针未形成社会广泛共识。临床与公卫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存在缺陷,临床医生只关注个体疾病,忽略了人群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化,疾控机构虽然注重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控制,但不能发挥临床医学在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的作用,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割裂,重医轻防,严重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而且传统的传染病防控模式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难以满足当今的疾病模式和社会形势的需要。

(二)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县疾控中心承担着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现有疾控人员数量、学历与职称结构、整体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依然难以满足我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需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凸显不足,现场流行病学应急处置能力和实验室检测一锤定音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一些民营医疗服务机构,防保人员大多数是兼职或临时聘请,各种信息报表不能及时收集、填报,处置突发事件反应不迅速,能力不强,致使防保工作基础不牢。

(三)公共卫生信息共享有待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不能有效满足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需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制有待完善。现行传染病报告与监测系统主要针对已发的传染病,对新发的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疾病、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敏感性、准确性不足,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报告管理层级过多;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在应对传染病疫情特别是重大传染病疫情时,信息不能做到互联互通,基层承担着重复、繁重的纸质填表任务,根本无法形成及时、有效的分析结论。

(四)疾控体系运行支撑有待增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建设中,“公共卫生”这根梁的建设亟待加强。公共卫生投入过低,公卫人员待遇不高,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工作量大、压力大、待遇差,职业获得感和物质激励均不匹配,严重影响了基层公共卫生队伍的稳定性。一方面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基层人才多年未能得到培养。基层大量公共卫生工作最终落实到寥寥无几的公共卫生人员和村卫生人员身上,且这些人员大多不是预防医学及相关专业人员,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存在明显短板。

(五)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在新冠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医院、疾控中心的口罩、防护服等应急物资纷纷告急,虽然卫生部门未雨绸缪做了一些应急物资储备,同时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合同,但是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市场上无法采购到防护物资,物资短缺的背后其实就是应急储备问题,涉及到应急储备目录轮换、期限、供应链、产业链等一系列问题。

三、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重大疫情应急指挥机制建设。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健全和优化平战结合的联防联控机制、上下联动的疫情应对机制,将地方党委政府治理优势和专业部门技术优势更好地结合,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强化部门间和区域间联动机制,加强培训演练,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

)坚持“预防为主”,推动医防融合。进一步推动临床与公卫协调配合,更好地发挥公共卫生与临床优势作用,医防融合,医防并重。一是强化监测预警。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映体系。强化临床医生的公共卫生思维,牢固树立临床医生防病大于治病的思想,不断强化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充分发挥疫情监测的哨点作用,县级医院要升级改造现有的发热门诊,乡镇卫生院要合理建设发热哨点诊室,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四早”措施。公共卫生专业工作者的医防融合。疾控机构深入开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感染来源的追溯、疫源地的消杀、健康教育咨询、指导全民抗“疫”。

(三)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夯实基层基础。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筛查、防控和救治能力。加强重大传染病救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传染病房、病床的投入,提升实验室能力,指导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预留足够扩容改造空间。将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西医协同应对传染病。

)推动公卫信息化建设进程。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推动公卫信息化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明确县疾控中心公卫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县、乡(镇)、村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职责,细化信息档案的分类和资料收集范围;建立县、乡(镇)、村医疗信息管理的互通机制,完善社区医疗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之间的网络诊疗机制;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疾病监测管理数据库,实现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共享;注重培养一支既熟悉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又精通信息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信息采集、跟踪、分析处置能力,实现重大疫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共享。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筑牢基层公卫网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站),是最基层“健康守门人”。一是完善功能定位。优化完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落实传染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疾病防控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二要改革编制核算,下放人员招聘和使用权限,彻底改变当前各级公共卫生人员紧缺的问题,改革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积极性,留住基层专业公共卫生人员,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的网底。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核心能力和专业化建设。严格落实“专业事情专业人员做”的要求,严格人员准入制度,提升专业人员占比;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疾控机构主要负责人必须要有公共卫生或医学相关的专业背景;加大临床及相关专业公共卫生教育的力度,培养既有临床技能又具有公共卫生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既有公共卫生技能又有政策、法规、社会工作或工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赋予其重大疫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决策权、资源调配权和公共话语权。

)坚持“平战结合、采储结合”,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要求,由县政府或县卫生健康委建设公共卫生物资应急储备库(中心),科学调整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加强实物储备并建立轮换使用机制。建立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各级各部门物资保障资源,提高物资使用效率。推进应急物资需求分级分类,优化分配和使用机制,确保重要应急物资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