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5月8日

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新格局

来源:本站

2022-01-14 15:54:29

                                   县政协委员、县卫健委规信股股长  陈 梁

  宿松是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19年试点县。两年来,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服务格局的构建,基本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有利态势。目前,全县已组建2个医共体、覆盖22家基层医疗机构和209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截止2021年10月底,常住人口县域内就诊率87.14%,全县基层诊疗量占比74.6%,县级公立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从去年同期的46.07%提高至52.16%,开展外科手术乡镇卫生院占比从68.18%提高至86.36%,县级公立医院100+N病种、乡镇卫生院50+N病种住院人次同比增长26.8%、25.3%,分级诊疗效果初显。然而在试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一、主要问题

  (一)群众支持理解不够。虽然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了分级诊疗政策宣传,但群众对分级诊疗不支持不理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仍然“盲目就医”,常见病、多发病多到省市大医院就诊。

  (二)政策导向效果不佳。从医保基金支付结果上看,各级别医疗机构住院基金支出占比、医疗机构住院补偿人次占比没有明显变化,医保报销比例差别不能制约患者到上级医院就诊的强烈愿望,“强基层、保基础、建机制”政策效应在乡镇体现不明显。

  (三)基层诊疗条件较差。县域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不够,乡村在职村医普遍年龄偏大、医疗技能偏低;诊疗技术和设备保障明显不足,服务能力不强,防病治病能力弱,医疗技术水平与群众健康要求有较大距离,如村级卫生室仅有一体机、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低端初级设备。

  (四)信息化建设滞后。虽然县域医共体内部卫生信息化互联互通工作基本完成,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很落后,如远程诊疗渠道不畅,医疗数据分析滞后等。

  二、几点建议

  (一)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细化基层首诊病种,完善“双向转诊”的制度,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下拨经费挂钩,避免“双向转诊”流于形式;加强医改政策、“双向转诊”制度、医保报销制度的宣传,转变群众就医观念。

  (二)拓展基本药物目录。加强药品使用保障,扩大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专科治疗等药品的使用范围,让群众买得到药、看得好病,推动形成“小病在村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村社区”的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

  (三)拉大报销比例差距。通过差别性报销等政策杠杆,引导群众合理就医,推动非急诊患者首诊在基层,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留”在基层,康复期病人、后续治疗病人更多“下转”到基层。

  (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继续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配齐基本设备。加快两所县级医院新院区建设力度。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度,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不少于2名以上全科医生。打造特色专科,使乡镇卫生院具备熟练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能力,打造群众身边的高质量专科诊疗服务。

  (五)加强“互联网+智慧医疗”建设。建立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公开透明、使用便捷的卫生信息系统,推进县级“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积极开展“一院一品”特色医疗服务项目建设,努力满足群众不同健康需求,提高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