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5月8日

聚焦“新高考”,为教育赋能

来源:本站

2022-01-14 15:57:04

                                        县政协委员、宿松中学副校长  胡为群

  近年来,我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力推经济强县,教育先行,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加大了教育投入,优化了师资结构,改善了办学条件,教育战线正成为全县最亮丽的风景线。如与安师大合作创办安师大附属复兴中学,改变了我县高中教育的布局和面貌;宿松中学的二期工程建设,完善了宿松中学的硬件配套设施,美化了校园;实验中学集团化办学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均衡;已建成的新城关初中和振兴学校大大改善了原学校的办学条件……诸如此类,都彰显了我县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坚定决心和恢弘气度。全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得到了上级领导和老百姓的充分肯定。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也是明天;教育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教育要脚踏实地,立足当前,也要昂首天外,看到长远。这里,我就“新高考”背景下,我县高中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三点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思考一: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一)存在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突出,但结构性失衡在“新高考”背景下日益凸显,影响学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师队伍成效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数量结构失衡等。年龄结构失衡,表现在教师队伍的老龄化,这不仅影响到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的更新,而且导致教师队伍发展的后劲不足,缺乏活力,出现断层和青黄不接的后果。另外,据我了解,教师队伍数量失衡情况也很严重,一些学校由于生源减少,教师出现超编情况,许多教师无课可带,出现私自外出带课现象;相反,一些学校由于布局调整,规模在扩大,学生人数在增加,加上限制大班额,教师数量就相对紧缺。在各学科教师的配置上,又存在学科失衡情况。某些学科教师偏多而某些学科教师偏少的情况。例如,目前全县高中生物、语文学科教师显得特别紧缺。许多学校生物教师严重不足,为了满足课堂教学,不得不去高校请大四实习学生上课,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语文学科教师虽基本能满足教学,但很多学校语文教师带三个班,负担过重,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可见,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对策建议

  1.调整教师配置标准,根据学校的客观实际合理配置教师。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工程,在教师配置这样的制度设计上,而应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在“新高考”背景下,从实际出发考虑,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配备师资,教师编制必须根据学校布局、学校和教学点数量以及学生数量来综合核定。应加强教师的编制核定工作,逐步建立起适应学校实际需求的弹性编制管理制度。核定教师编制时,应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充分考虑新高考、新课程的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充分考虑师/科比、师/年级比、师/周课时比等因素进行核定。针对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多招聘一些青年教师,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鼓励以多种方式来缓解教师配备的学科结构矛盾,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学校外聘紧缺教师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2.完善教师交流机制,推进教师的合理流动与共享。我县目前教师队伍的流动主要是“单向上位流动”,即乡镇学校中的优秀教师向县城学校流动,一般学校的教师向重点学校流动。在“新高考”背景下,这种“单向上位流动”更容易加剧了一些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基于此,应深化教师交流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中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统筹区域内教师的调配调剂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统一调配管理制度,以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需求。县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聘任教师,统一管理教师的人事、工资,保证教师的无校籍管理,消除学校的“私有”观念,使教师由 “学校人” 变成 “系统人”,从而为教师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思考二:相关教育培训方面

  (一)存在问题:“新高考”已在眼前,但相关研究、培训工作还比较迟缓,不利于学校适应新时代发展教育。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让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以及教师专业素养面临极大挑战。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之一是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然而“3+1+2”意味着不同学科有至少12种组合,这就意味着学校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变化,使得相应的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课程组合增加,选修制和走班教学成为了新常态,使得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的难度加大,如有安排不当将会造成学校秩序一片混乱。同时,“新高考”也给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二)对策建议

  面对新高考的挑战,我们应及时作出应对措施: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研究、解读和培训工作,让学校教育管理者尽快熟悉方案,领会方案,提升领导力,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高度重视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普通高中学校调查研究,共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2.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关注先行实施“新高考”的省份,组织各级教育管理者外出考察学习。例如寻找出适合的参照对象,实地挂职参与,加速学校的适应与转型;了解走班制的实施困难,掌握分班依据与原则;学习利用网络进行选课,排课,信息发布,综合评价管理,成绩的统计与分析等高效运作管理的方法等等。

  3.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使教师尽快适应“新高考”“新课程”要求;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支持,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加强教师骨干培训,重点培育好班主任队伍、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团队等。

  思考三:目标绩效考核方面

  (一)存在问题:旧有的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与“新高考”带来的工作量变化不相适应,不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师的课程安排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使得绩效工资中可供学校自主分配的比例低、分配方式死板等问题日益凸显。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目的是保障教师权益、保护教师尊严和激励教师安心从教。但在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有的学校想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承担额外教学任务(如学生的培优、临界生的培养、竞赛辅导、社团活动指导等)的老师,但资金存在缺口,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有的学校出于便于管理的理念,考虑到学校教师人际和谐,避免引起内部矛盾而不断压缩管理人员的绩效,有时会把这种基于绩效的工资进行相对平均分配,同一级别不同工作量的教师在绩效工资部分差别并不十分明显。这样做的结果是绩效工资未能真正能起到激励作用。

  (二)对策建议

  基于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改革,以教师为中心完善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让各学校有“案”可依,而不是各行其是。

  1.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扩大学校绩效工资自主分配比例,让学校在绩效奖励上有充分回旋的余地。

  2.严格依据对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职责的履行情况,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完成情况和工作任务实绩,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实绩进行公平、客观地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兼顾效率与公平。

  3.坚持向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打破平均主义,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4.坚持管理绩效和课时绩效分开的原则,避免学校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之间的矛盾。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不断为之奋斗。以上我提的几点建议是目前高中教育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在县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种责任和追求,共同谱写我县教育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