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5月8日

陈守明委员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发言

来源:

2013-06-03 23:35:19

让农民工子女同在蓝天下成长

县政协委员 县广信市政公司经理 陈守明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改革开放,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农民工群体。我县城里,到处是农民工勤劳的身影,他们为宿松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辛勤劳作,创业奉献。我一直从事建筑业,已逾二十五个春秋,亲身感受到:县城每一幢新楼大厦,都凝聚着农民工的汗水和奉献,建筑工程上的重活脏活,都是农民工做的多,而且任劳任怨。他们整天灰蒙蒙的脸和手,换来了县城的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

    我县城里的农民工,有的在城里做了房子,有的买了套间,有的租房全家在城里居住。还有日出进城,日落回乡的。他们中一部分人,已经把户口迁到了孚玉,由农民工变成了城里人。但大部分农民工,虽全家常年在城里住,户口仍在老家农村。有农民工,就有农民工子女,像这些全家在城里住,户口还在农村的农民工,经常为自己的孩子读书而发愁,子女在城读书难,成为他们沉重的包袱。要想孩子在城里上学,就要找关系,多交钱;找不到关系,交不起借读费,就只能将孩子送回老家去就读,由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管养,成为“留守孩子”。子女回乡就读,无亲无友投靠的,农民工只好随孩子一道,由城返乡,重操旧业,“面朝黄土背朝天”。

    回老家上学的“留守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往往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学习、生活都不便,直接影响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甚至逃学厌学,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而父母在城务工经商,总是心挂两头,整天愁眉不展,担心孩子变坏。如我熟悉的一位农民工,夫妻二人,两个孩子,十几年前就进了城,丈夫从事建材运输业,开汽车,妻子卖小商品。两个孩子先后进松兹小学读书。2006年,大女儿小学毕业,因户口不在孚玉,县城初中不予录取,孩子只好回老家读初中。为照管女儿,妻子弃商回老家。丈夫一边跑运输,一边照料在县城读小学的儿子,心挂两头,导致家庭收入减少,夫妻二人累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了让农民工安心务工经商,发家致富,让他们的子女能像城区孩子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特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坚持教育公平公正。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委、县政府应重视关注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我们非常拥护外商老板的子女择校就读的政策,也殷切期盼农民工子女能够留在父母身边就读。同时,制订“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免收借读费”等政策,切实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负担。从2008年春季开始,县城小学、初中,一律不再收取在城居住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借读费。让世世代代守护着“丑妻、薄地、破棉袄”过日子的农民伯伯们活出个人样来。

    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着眼宿松撤县设市的大局,深化“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观念,放宽农民工及其子女户口迁入县城的政策,使他们成为城里人。

    三、扩大县城教育容量。加大对城区教育的投入,有计划地扩大现有学校的规模,有步骤地兴建城区的小学、中学,从而满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要求,让在城居住的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一样,在县城上小学,读中学。

    通过以上政策、措施,标本兼治,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教育的公平、公正。